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亳州哪个地方 *** 年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亳州哪个地方 *** 年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温为什么被自己的亲子所杀?
五代时期的历史其实相对而言,并不如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元明清那么丰富。但是这个时期有个人,因为一些行为实在荒诞,而被历史所铭记,这个人就是朱温。朱温其人最后的结局是被自己的亲儿子朱友珪所杀,至于为什么,相信你知道了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后,或许会有所明白他为何有这样的结局。
朱温是五代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公元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发起的农民起义军,随着义军逐渐壮大,先后攻占长安、洛阳等地,极大地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后来他又归附唐朝,镇压义军。因为有功,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次年拜汴州节度使出宣武军节度使,而后被封为梁王。在此期间,他以河南为中心,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在唐末时期成为可以更大的割据势力。公元907年他通过禅让的手段夺取帝位,代唐称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
朱温有一个很大的习性,那就是滥杀。具体到了什么程度。公元895年,朱温在巨野大败朱瑄部一万多人,将军全部杀光,俘虏士兵三千多人。在打扫战场的时候,狂风骤起,朱温说:此乃杀人未足耳!于是下令杀光全部俘虏。朱温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也丝毫不手下留情。他在自己的军中立下一条军规,战场上将校战死,其属下的士兵生还,则全部斩首,名曰:跋队斩。他用这种野蛮的 *** 来提高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为了防止士兵因为将校战死逃跑,他还在士兵脸上刻字,写明归属哪个部队。这样士兵逃跑每过关隘渡口都能被发现。
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朱温荒淫 *** ,有次他到大臣张全义家中避暑,一时高兴,竟然让张家中所有女眷轮流陪睡,一睡就是十多天。更丧心病狂的是他像他的儿媳们伸出了魔爪,令所有儿媳轮流进宫陪睡。他的儿子们都敢怒不敢言,朱温病重像立继承人,他知道自己的几个亲儿子不成器,只有养子朱友文尚可成器。他的儿子朱友珪得知很恐慌,因为不久以前朱友珪曾经犯错被朱温鞭打。这时候朱温又下诏让朱友珪担任莱州刺史。在当时,很多被贬官的人都在路上被赐死。朱友珪怕被赐死,于是联合部下韩勍弑父篡位。究其原因,就是朱友珪为保全自身,怕朱温传位于朱友文,于是才上演了这么一出儿子杀老子的戏码。
朱温的人品太差,这一点可以从其人生履历可见一斑。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出生在唐末乱世,祖籍安徽砀山。早先就是一流民泼皮,后来黄巢起义过程中,加入了起义队伍,初期的朱温出身低微,善于察言观色工于心计,搞好人际关系,之后多次建功,慢慢累职到同州(陕西渭南)防御史一职,这一职务不低,是唐朝、五代时期关中地区的节度使之一,实权在握。
不过得势的朱温暴露出其不靠谱的本质,中和二年(882年)时,他就背叛了自己的老东家黄巢转投唐军,后来反手与李克用等人联合镇压各路义军。面对唐 *** 军的反扑,唐末的起义军被冲击的七零八落,黄巢最终兵败自杀。这一过程中,朱温却是有了表现的机会,战功赫赫,还被唐僖宗赐名为“全忠”。
“全忠”这个名字,对朱温来说就是个笑话,之前就背叛黄巢,毫无操守,投机得势,忠字自然无从谈起。在唐 *** 镇压起义军过程中,朱温的蕃镇势力逐渐得到壮大,地盘影响力与日俱增,后来竟然成了唐末更大的割据势力,还被封为了梁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力量朱温收养了大量义子,为自己冲锋陷阵,分别是博王朱友文、冀王朱友谦、李彦威(朱友恭)、朱汉宾等。
权势冲天的朱温不甘心为王,901年干脆挥兵入关,进入长安,控制了唐朝皇帝。904年又胁迫唐昭帝迁至洛阳,随后又把他杀掉,扶持昭帝之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宗。907年,朱温装模作样的导演了一出禅让丑剧,取代哀宗建立政权,史称后梁,称梁太祖(907年—912年在位)。
这位梁太祖更大的爱好是女色,当了皇帝更是肆意而为,在其原配张氏在世时,他还不敢太嚣张,不过在原配死后,朱温就露出其荒淫 *** 的本性。这时的朱温不顾礼义廉耻,肆意 *** ,不管是下属臣子的妻女,还是的亲儿媳妇、干儿媳妇,都统统睡了个遍,期间还四处许诺皇位继承。
这皇位继承可不是小事。其后,朱温的亲儿子(三子朱友珪)的妻子陪朱温侍寝回来,说朱温要把皇位传给义子朱友文后,朱友珪火冒三丈,半夜带人闯入后宫,结束了朱温的性命。
后梁太祖朱温晚年极度荒淫,这点很多人都知道,然而朱温早年呢?其实照样偷腥不断,这才会生出弑父的朱友珪来,算是朱温的孽缘了。
一、通常很多朋友认为,朱温和后梁末帝朱友贞的母亲张惠很恩爱,他荒淫是晚年才开始的
青少年时代的朱温是乡里的流氓少年,而张惠是大户的 *** ,朱温大概发出了汉光武帝刘秀似的感叹:娶妻当娶张惠之类的。然而,朱温后来投入黄巢军中,逐渐成为黄巢先锋大将,他的女人已经不少。大概在他当同州防御使的时候,遇到了逃避兵乱的张惠,从此娶了他最喜欢的这个女人。即便如此,此时的朱温依旧偷腥不断。朱温是没有道德感的人,什么样的女人都不放过,睡了一个亳州营妓,居然生下朱友珪来。这个朱友珪还比朱友贞稍大,因为害怕张惠知道,朱温不敢把朱友珪带回去,暂时放在外面养。
二、张惠去世后,晚年的朱温在那方面类同禽兽
晚年的朱温召儿媳们侍寝,又 *** 重臣女眷,行为类同禽兽。但朱温的儿子们并不以此为耻,甚至争着送他们的女人进宫侍奉皇帝,无外乎是为了争宠,争取能被立为太子。而这些女人们也甘心入宫当他们丈夫们的耳目,于是整个朱温家族人伦混乱。
三、晚年的朱温不但 *** ,而且大肆诛杀功臣,滥杀下属
朱温晚年喜怒无常,一点点小事儿诛杀功臣大将是常有的事儿,甚至造成了跟随他多年的兄弟兼大将丁会叛投李存勖。不但如此,朱温对其他的下属更是稍有不愉快就杀之,因此人人都没有安全感。
四、朱温在立嗣问题上偏向于义子朱友文,又将朱友珪贬为莱州刺史
朱温最能干的儿子本来是长子朱友裕,倘若朱友裕不死,多半皇位该是他的。但朱友裕在他当皇帝前就死了。此时的朱温偏向于义子朱友文。很多人不理解朱温为什么不爱亲儿子,而爱个义子。有朋友认为这是朱友文的老婆在朱温面前受宠的原因。其实不会是这样的。朱温虽然荒淫,但也是一时枭雄,不会这样判断问题。那个时候,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已经很强大,连朱温也在李存勖手下遭遇大败,因此朱温对后梁的未来很担心,说“诸子皆非对手,自己死无葬地也”。他想立朱友文,主要是因为朱友文年长,而且本领也是最强的。当时的朱友珪为都指挥使,大概为了朱友文能顺利继位,朱温把朱友珪贬出去当地方官,因为此时的朱友珪是朱温活着亲儿子里年轻更大的。
五、朱友珪弑父的经过
朱温或许并没有杀朱友珪的想法,但当时被贬官的人很多都被朱温赐死,朱友珪很惶恐,正巧他老婆从宫中回来,对他说事态紧急。于是朱友珪下定决心铤而走险。他穿着便衣进入禁军,联系了大将韩某,这个韩某也正因为朱温屡次诛杀大将而惶恐。于是二人一拍即合,领着军队杀入宫中。此时,朱温父子儿子有段让人苦笑的对话。
朱温道:叛贼是谁?朱友珪道:还用问吗?朱温骂道:早怀疑是你,真该早点对你下手。朱友珪道:老贼万段。于是乎朱友珪手下的一个武士一刀出去,刃出于背。一代枭雄朱温一命呜呼。
曾巩的名气并不大,为何他却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曾巩不是名气不大,只是在现代名气不大。说起来,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更低的就数曾巩了,许多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凑数的,其实不然,在明清两朝,曾巩在文章方面,备受推崇,甚至超越苏轼。
唐宋八大家
首先要明确一点,唐宋八大家,评选的只是在文章方面有建树的作者,所以就别问李白、杜甫为什么不能入选了。
另外,唐宋八大家这一概念,是在明朝才提出的,明朝文坛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于是乎,从明朝初年开始,朱右就编纂了《八先生文集》,而“唐宋八大家”这一称号,是直到明末,一个叫茅坤的人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曾巩
说到曾巩啊,真的有点悲剧,唐宋八大家中,好像只有他是唯一没有任何作品入选中小学课本的,这也直接造成了他名气不大。
但曾巩为什么能受到推崇,并入选八大家?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其核心都是遵循儒家思想——这就是曾巩的特点。
曾巩是一个充满了儒家气息的君子,他年轻时屡试不第,家中十几口人的重担,又都在他一个人身上,换做别人早就被累死了,但曾巩还能忙里偷闲,读圣贤书。在他长达十几年的读书生涯中,丰富了他的文学功底,也坚定了他纯粹的儒家立场。
曾巩文坛地位的变化
两宋
苏辙为曾巩写挽联,评价道:“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就是说曾巩的文章和思想,足以和先秦两汉时期的大学者媲美。
北宋之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走上了儒家正统地位,而曾巩醇正、端庄的文风,深受理学家的喜爱,朱熹直截了当地夸赞:“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这就相当于把曾巩推到了与孔孟比肩的高度。
明清
明朝在前面已经说了,就跳过,直接到清朝。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的巅峰,当时文坛以桐城派散文为主,而这一派的文风,主要就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以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前有朱熹把曾巩推上神坛,到清朝,曾巩的地位自然再次以被拔高。受到人们的推崇也就不意外了。
清朝以后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输入中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2000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礼教,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堪一击,其中遭受打击更大的就是孔孟之道。
所以,清末首先被打击的就是桐城派,而桐城派推崇曾巩,自然而然地,曾巩就被时代抛弃了。
小结
虽然曾巩自从清末受到打击以来,直到今天也难翻身,但是,任何人在评价曾巩时,都绕不过两个字:醇正。
我们读八大家的古文,各有风格,韩柳率真而生动,欧阳修华美、王安石重理、苏东坡豁达,而曾巩过于醇正的文风,读起来就十分无趣了。但是,对于学者来说,曾巩却是他们研究古文,不可多得的瑰宝。
而且,曾巩虽然“无趣”,但他自始至终坚持正道,不忘初心,正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所以,曾巩不应该被遗忘。
曾巩的名气不大?事实上曾巩的名气太大了,从他被欧阳修赏识一直到清代,对他的评价都特别高,即使是后人钱钟书也说:“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诗歌远比苏洵父子好,绝句的风致更比王安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部分人觉得曾巩名气不大,是因为除了上学时的课本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古文。而三苏父子名气太大,柳宗元既有领导古文运动的美誉又有入选教材的《小石潭记》,王安石有政治上的作为,韩愈从初中开始老师就教导“文起八代之衰”,而欧阳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太有名了。
曾巩有什么呢?对大多数人来说曾巩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曾巩备受冷落,不是因为他一直名气不大,而是在现在没有人去关注他了,他是一位纯正的儒家,文章质朴,推崇文以载道,事实上他的文章“煊赫两宋”。
苏辙曾经评价他: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而苏轼看过曾巩的文章更是说: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像王安石与欧阳修更是与他交集很多,并且非常钦佩他的文章。
如果翻开一本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曾巩的文章入选的一定特别多,他的记体散文大多是名篇。
明朝人选唐宋八大家时,韩愈与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与欧阳修则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而王安石、曾巩则是以临川文学的代表入选。
而曾巩、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还有“宋四家”的称号。
文人想要被称为“家”,他的文章一定是独树一帜的,《宋史》中评价曾巩就有:
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入选唐宋八大家其实是名副其实,事实上一直到清代曾巩的文章还一直被一些流派推崇备至。曾巩如今名气不大,是因为我们不读他了,他的文章不怎么写景,叙述类的文章大多也不适合选入学生课本。
(曾巩《墨池记》)
但是除了高考所要求的几篇文章,有多少人读过古文呢?事实上三苏是被苏轼的名气带动的,而苏轼也是因为对他的宣传和赞誉太多了。而像柳宗元、王安石其实被认识的也不多,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褒禅山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王安石的变法,这基本就是很多人全部的印象。韩愈纯粹是因为自古以来他的文名实在太大了。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略有描述,今天,我们就再来详细的聊一聊。
曾巩为什么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
其实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文章写得好,二就是后人的推崇。
一:文章的“纯”与“正”
首先,我们先来说明一点,曾巩在古代名气并不小,只是近代以来名气变弱了。
不信?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同时代的人对曾巩的评价。一代文宗欧阳修评价: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学。初谓独轩然,百鸟而一鹗。
欧阳修说道之一眼看见他就能预想他以后可以展翅高飞。甚至说,在欧阳修的众多门生中他最喜欢的便是曾巩,“过吾门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其实不止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里的王安石、苏轼、苏哲都对曾巩有很高的评价,王安石评价“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言“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而苏辙则称其:“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由此可见,在当时曾巩的文章写的有多么好,否则,单凭曾巩一个贫苦书生怎么能受到这些大家的赞扬。
那么,曾巩的文章到底写的有多好?又哪点好呢?
如果说,用两个字来概括曾巩的文章的话,那么就是“纯”和“正”。
纯是指他的文章主旨思想,而正则是指他的文章的章法。
曾巩的文章固守原始的儒学的那个“理”,其文章在表达思想主旨的时候,往往是特别纯净,不掺杂其他东西。他不像苏轼那样掺杂了儒、学、道等思想,在他的文章里,只有儒学的东西,纯碎的主旨纯粹的思想。因此,在读他的文章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干净”的感觉,你也会更容易去理解他所讲述的东西以及含义。
曾巩的文章多注重实用,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都是实打实,可以落于实处的。
他的文章多是史论文、政论文、议论文等,这些文章结构简单,布局合理,行文规范。这些文章中既有理又有法,理是道理,法是章法。其中道理要足够的端正,在他看来,道理就是规矩,规矩自然而然的要严谨、要庄重。因此,行文便一定要端正,这样的文章,才能给人讲述端正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篇曾巩的代表文章《墨池记》(以下是节选句子,为意译。)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在文章的开头先讲述了墨池的周围环境。墨池位于临川郡城东面的高坡上,旁边靠近溪水。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这一句先讲述了王羲之的书法精妙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勤奋所获得的。接着曾巩开始引出思考,学习又怎么不需要努力呢?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句话是文章的末句,意思是人有个一技之长,便让后代之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那些具有德才的先贤留下来的思想和作风有如何影响后世之人。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本只是一个写墨池的文章,曾巩却是一而再的引申,先是由王羲之的书法是通过努力所获得的继而引出学习也要努力勤奋,然后又由一技之长继而引出要进修个人的思想品德。
总的来说,曾巩的文章既“纯”又“正”,端正、典雅、有深度这是他独有的写作魅力。但是“典雅有余,精彩不足;庄重有余,活泼不足;思想有余,趣味不足。”这同样也是他必不可免的缺点。
二:后人的多次推崇
曾巩在后世之所以能够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实也是少不了后人的推崇。
首先是朱熹,朱熹曾言,
“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我常常拿起曾巩的文章看起来就不舍得放下了。由此可见,曾巩在南宋时依旧是受到推崇的。
而接下来,将曾巩地位推向更高的是他的老乡。这个老乡名字叫做陈宗礼,在官场更高峰时担任参知政事,他认为苏轼、苏哲两人的文章是“奇”,而曾巩的文章则是“正”。最重要的是,从陈宗礼开始,他认为曾巩不但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理学家,把曾巩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
至于,陈宗礼为什么要抬高曾巩的地位呢,则是因为他和曾巩是老乡。
当到了元朝的时候,当地又出了一个学者叫做刘壎,他更是认为曾巩是上承孟子,下开程朱理学。这在我们现在来看,这两位曾巩的老乡就是标准的“碰瓷”。
但是,由于这两位老乡,曾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慢慢的由文学家变成了理学家。
到了明代,有一个散文流派——唐宋派,而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茅坤在编篡《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时候,将曾巩排入了唐宋八大家中。
在当时,唐宋派的主张是学习唐宋时期的文章,因为唐宋文章有章法可寻,而在唐宋文章中又特别注重学习宋代的文章,而在宋代的文章里着重学习曾巩的文章,上文我们说过,曾巩的文章有理有法,道理和章法一起学,何不乐哉!在当时,他们认为,只有学好曾巩的文章,才能去学欧阳修的文章,然后便是班固的文章,再然后便是司马迁的文章。
到了清代的时候,曾巩的文章再一次被奉为圭臬。这次是“桐城派”。
这里的“桐城派”是清朝时期一个散文流派,他们的主张是“文统、治统、道统”。其中文统是指文家的传统,道统是儒家的道统,而治统就是封建统治的治统。而这个主张既符合了当时封建政治的要求又符合传统文章家的要求。而显然,曾巩的文章是最适合的。
总结
总的来看,我们会发现,从北宋到清朝,曾巩一直没有被人所遗忘,而且是备受推崇,他那独特的文章风格足以使他位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
至于现在为什么曾巩在唐宋八大家中给人的印象越来越模糊,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曾巩不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中。其实归咎其原因,那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化!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还有一位是谁呢,到底是曾巩,还是冯巩。这是很多人在背唐宋八大家时,都会卡在最后一位,记不住曾巩的名,怪只怪他太不红了。
前面几位都是我们在中学教材中耳熟能详,动不动就默写并背诵全文,这知名度想低也难。这八位中,仅宋朝就占据六席之地,欧阳修文坛领袖,王安石变法大咖,苏洵名气稍微次一些,但有“三苏"这个头衔在,他的知名度也不并低,苏轼更是一身典故,名气爆到飞起,而曾巩呢,他要名气没名气,要名著没有名著,他为何能占据一席之地呢?
首先:曾巩而入选”唐宋八大家“是实至名归的,曾巩名气低;只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在选材时,并没有收入曾巩的文章,除上一篇课外阅读《墨池记》外,似乎连代表作的印象都没有。
没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并不代表曾巩的文章不行,古人、今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今人多喜欢诗歌、散文、词曲,语言简短、气势充沛。而唐宋八大家的其他几位的作品都具备这个特点,如苏轼的豁达、欧阳修的平白优美,所以极受当代人的追捧。
曾巩并不以诗词见长,他不红的原因说到底还是没有一首“没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名气之作,来增加他的传播度。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曾巩的文章确实不具备“网红”款的特质,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实力。
曾巩以赋见长,文章布局严谨、用典谨慎、以说理、借古思今为主,在曾巩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我们在中学中学的其他几位大家那样或辛辣讽刺、获洒脱飘逸的文章,如:《黔之驴》、《醉翁亭记》、《六国论》。
曾巩的不红,仅仅是名气,和实力并没有关系。
他是新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古文理论中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他十分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
他的文章:“义理精深,节奏舒缓、讲理有条不紊、语句简洁。《宋史·曾巩传》称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曾巩虽然不具备网红气质,他其实力却能从他的文章中体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亳州哪个地方 *** 年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亳州哪个地方 *** 年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