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地方出生入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什么地方出生入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蜀汉有哪些政治集团?
我们剔除《三国演义》的一些误导,从历史上来看,蜀汉大致分三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
其中荆州派是统治集团却是外来集团,东州派属于刘璋时期的老底子,益州派是益州的本土集团属于被统治阶级。
这三个派别里面,荆州派的北伐意愿是最强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其实都不太想北伐,所以北伐这项蜀汉国策在执行中其实阻力是很大的。比如李严、谯周等人都不愿意北伐,支持北伐的诸葛亮死去以后,北伐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大幅度下降。对于蜀汉来说,不北伐迟早被曹魏消灭,这个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对于益州派来说,他们属于被统治者,被蜀汉统治和被曹魏统治都一样,蜀汉连年北伐死的是益州百姓,得益的是荆州集团。这是在拿益州人民的鲜血铺平蜀汉一统天下的道路,他们是不愿意做的。
简单一句话,猎物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被谁吃,而是自己能活多长时间。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就很懂这个道理,他深知国内反对北伐,所以干脆就摆出一副姿态表示自己要大造舟船打上庸(当年孟达那地方)。上庸处在益州下游,这要是打过去粮草问题倒是解决了,但人回不来。所以,其实他干脆就没打算打。蒋琬老兄从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一直号召大张旗鼓折腾到了延熙九年(公元247年),他自己死了都没出动。反正就是表示北伐是必须的,这是国策,但是我们要好好准备,不能轻举妄动。
蒋琬死后,费祎先生上台了,费祎先生和蒋琬先生是一个套路,根本就不打算大举北伐,但是无奈此时蜀汉内部鹰派上台了——姜维。姜维一看蒋琬死了,表示要北伐,费祎镇不住姜维,又要维持同事关系,所以每次就给他万把人让他去魏国转一圈,这点人别说打到洛阳,估计出了陇右都费劲。其实费祎倒未必怕姜维立功威胁自己的位子,估计主要还是深知蜀汉国力有限根本不想北伐,蒋琬费祎两位虽然是荆州派,但是都属于鸽派,姜维先生虽然是鹰派,但是还是得被压制。
延熙十六年,也就曹魏嘉平五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终于没人能掣肘他北伐了。当年夏天,姜维就率军数万北伐从此开始了蜀汉后期无限北伐的不归路……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派系。
刘备集团到成立蜀汉,其内部所含有的派系在不断地变化。在此,我仅依照《三国演义》来说明。
从最早的时候只有刘关张加上简雍,因此这就是一个最早的元老班底。得到刘备的徐州后,就产生了一个徐州派系,之后还加入公孙瓒余部。在进入荆州之前,因为徐州派系也是随着刘备辗转于诸侯,是完全将身家寄托于刘备,这就组成了新的元老派。因此,这个派系的代表人物是关羽、张飞、简雍、糜竺、孙乾、赵云。
在荆州自从招募诸葛亮了,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刘备掌控荆州,招募了大量的荆州人才,形成了荆州系。代表人物,文有诸葛亮、马良、庞统等人,武有黄忠、魏延等人。
进入益州后,刘璋的投降,也带来了大量益州人才。益州一直存在排外的情结,因此益州士族可以说是自成派系。
随着刘备的称帝,诸葛亮的掌权就意味着荆州系的强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元老系因为后继无人渐渐消亡,荆州系在诸葛亮死后仅有蒋琬等人在支撑。随着蒋琬的去世,蜀汉的朝廷可以说完全是益州本土派系的,之所以之前这个派系没怎么发声,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的压制。
随着元老系和荆州系的没落,益州系的崛起不可阻止。在蜀汉灭亡前,其实还诞生来自魏国的降将派系。主要人物是姜维和夏侯霸,但是外来人不可能影响本土的势力。
因此到了最后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益州本土派系代表谯周就建议刘禅投降,朝堂上可以说都是这一个声音,最后刘禅就投降了。
众所周知,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趁着曹魏败退,东吴整顿之际,先后占领了荆州故地和巴蜀一带,奠定了蜀国的版图,刘备势力从此达到顶峰。但蜀汉政权建立以后,政权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主要有两大势力存在。
(三足鼎立形势图)
之一大政治集团是蜀汉政权前期的主要力量,主要以外来势力为主,其中又可细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早期追随刘备群雄逐鹿、东奔西跑的原班人马,包括: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等人,他们是刘备手下最精英和忠诚的部下,追随刘备东征西战,立下了赫赫功劳。其次是荆州派系,当刘备在新野之时,荆州牧刘表去世后,无力抵御南下的曹操大军,诸多荆州本地豪强如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张南等人遂追随刘备。先是辅助刘备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后又成为刘备进军巴蜀的主要势力,也在蜀汉政权确立后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要力量。最后是东州军派系,刘备入川之际,许多东州军看到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和前途,纷纷投靠刘备,包括法正、孟达、黄权、刘巴、吴懿等人。东州军势力后来也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力量之一。第二大政治集团是巴蜀尤其是益州地区的本土势力。在刘备夺得益州之后,益州本土豪族开始主动投靠刘备,谯周、周舒、李恢、王平等人先后成为蜀汉政权本土势力的代表人物,与之一大政治集团分庭抗争,但蜀汉政权早期却地位不显。
(关羽画像)
这两大政治集团构成了蜀汉政权的基本成分,但也因为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的分庭抗争,在面对东晋司马氏的伐蜀之战时没有团结一致,益州势力坐山观虎斗,最终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魏灭蜀之战示意图)
参考文献: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晋】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任虎
蜀汉的政治派系,是随着刘备集团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的。
在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讲,刘备还是个打工仔,刚刚失败沦落到荆州寄人篱下,而刘备势力下此时只有元老派,也就是也关羽、张飞为首的刘备起家势力,也不存在什么派系斗争,内部环境相对和谐。
然而,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出现,从而在刘备集团内部出现了派系。诸葛亮成为刘备的谋士后,老部下们不服,刘备不得不亲自出来为自己新招募的谋士说情,刘备是这样说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需要大老板亲自发话叫部下闭嘴,可见当时诸葛亮与元老派之间的矛盾有多么深刻。当然,这一时期的刘备事业正处于草创阶段,整个集团政治生命极其脆弱且双方也无直接的利害冲突,故此能相安无事,乃至同舟共济。
随着赤壁之战胜利后,作为谋主和说客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内威望大幅度提升,其旗下的荆州派系也随之日益壮大。荆州派与元老派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荆州派以诸葛亮为首,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又形成了以降臣为主的益州派系、
益州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派系,既有益州土著大地主、大官僚,也有一千跟随刘焉入川的亲戚故旧——东州兵集团,于是乎这样一来,蜀汉政权内部,俨然就形成了元老派,荆州派,益州土著派,东川兵集团,四大派系。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刘备入主益州,益州土著派与东州集团之间的矛盾立即就变成了次要矛盾,面对强势的荆州派,和资历最老的元老派,两个派系之间处于弱势,自然会形成同盟,这样一来,蜀国内部大致上也就三大派系,益州系,荆州系,和元老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支属于闲散派,以马超为代表的,他们是处于诸多的原因投靠了蜀汉政权,既不能与刘备有特殊的感情和关系,又没有特别显赫的功绩,人地两疏犹如无根止水,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便益发微弱,甚至不得不去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
刘备称王后,即着手于多手下这些派系有意识地平衡。给出生入死的元老派大加酬赏,特别给荆州派大佬诸葛亮开了个军师将军的职位,署左将军府事。又极力争取益州派内的法正、吴懿、费祎、李严这些人。
然而三派的平衡随着法正的早逝,随之而被打破。益州派后继乏人,开始没落,而元老派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小舅子、南郡太守糜芳投吴,元老派声势大挫。而不久之后的夷陵之战更是蜀汉的兴衰和三派日后的起落决定性作用。
刘备几乎倾举国之力伐吴,不仅动摇了蜀国的军事根本,打破了蜀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更是折损了三派大量精英人物。元老派独秀张飞在出征之前即死于非命,荆州派干将冯习、马良、张南也阵亡,深为刘备信赖的益州派人物黄泉投魏,三大派系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失,彼此之间的不平衡更加波动。
等到刘备在白帝城病逝之后,更先衰败的是元老派,其重要人物简雍、孙权已经年老,所剩下的赵云政治能力有限,在诸葛亮当政后的数度北伐中归于诸葛亮,至此,元老派实际上已经穷途末路。
与此相反的是荆州派开始壮大,凭借诸葛亮大权独揽的身份而地位大增,荆州派得以大规模掌控蜀汉地方政权乃至中央政权。
以李严为首的益州派,虽然因李严也同受托孤而备受重视,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伸手诸葛亮笼络的益州新兴官僚集成了新益州派,代表人物郭攸之、费祎、董允、杨仪等。而以李严为首的老益州派则被排斥到边地永安。
如此这样分析蜀国内部的政治派系发展情况,不能说诸葛亮就是个野心家,不是在质疑诸葛亮的忠贞形象,但诸葛亮治国、统军绝对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度是绝对可靠的。
天下九州,魏国得其六,吴国得其二,蜀国得其一。
好玩的是,仅仅只拥有一州之地的蜀汉,内部却是拉帮结派,形成了4个政治集团。
首先便是北方集团,这里面的人,都是更先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像关羽,张飞,赵云,糜兰,糜芳,简雍,孙乾,刘封等,都是刘备在进入荆州之前,东征西战颠沛流离,不断积累下来的人才。
这一批人深受刘备信赖,能力也很不错,因此在刘备强大之后这些人都获得了高官厚禄,不枉他们从北到南的跟随。
但尴尬的是,北方集团内部,也是有矛盾的,就比如关羽和糜芳。要知道糜芳是刘备在徐州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的元老,却没想到在襄樊之战中投降东吴,导致关羽的败走麦城。
再加上蜀汉占据西南,曹魏政权在北方的势力又日渐稳固,因此北方的人才都不愿意南下投奔刘备,于是导致刘备的北方集团没有充足的人才补充,尤其是关羽、张飞、赵云等相继去世后,北方集团的影响力日渐衰弱,到蜀汉后期甚至都没有影响国策的实力。
其次便是荆州集团,这便以诸葛亮为首,主要包括刘备在荆州时期招募到的人才、荆州人士、刘表留下来的荆州官员等等。其中文官有诸葛亮、庞统、蒋琬、马良、马谡、杨仪、向朗等,武将有魏延、黄忠、邓芝、向宠、冯习、张南等。
刘备之所以能够控制荆州,就是因为他拥有这么一大批荆州本地的人才。这一群人也是后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支持者。
即便是到诸葛亮时期,荆州派在朝堂上也依旧拥有着巨大影响力。像诸葛亮北伐的时候,留守的将领是向宠,处理朝政的是蒋琬,北伐的主将是魏延,主簿是杨仪,蜀汉的军政大权在诸葛亮时期都被荆州集团掌握着。
接下来的便是东州集团。
东州集团是刘焉、刘巴父子控制益州的政治基础和军事保障,可以说他们父子就是靠这么一批人才能成为益州的老大。当刘备占据益州后,这批人也成为刘备的重要力量。
东州集团前期以法正为首,刘备托孤白帝城后以李严为首。这两人都深受刘备器重,法正当上了尚书令,李严还成为两位托孤大臣之一,足以看出刘备对东州集团的重视。
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有法正、李严、董和、费观、费祎、刘巴、许靖、吴班、吴诗等,尤其是费祎,在蜀汉后期还担任丞相,东州集团依旧拥有着巨大影响力。
最后的,便是益州集团,这是由益州的本地人所组成的,以黄权、谯周为首,另外还有马忠、王平、张翼、张嶷、李恢、吕凯等。
益州是他们的家乡,结果当家做主的却不是他们益州人,因此早在刘焉、刘璋父子事情,益州集团和巴州集团就存在着诸多矛盾。后来刘备入主益州,又带来了荆州集团和 元老集团,无疑是加大了益州集团的不满。
益州地处偏远,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无法和北方相比,因此在面对刘焉、刘璋、刘备、诸葛亮的时候,益州集团都处于劣势。但随着诸葛亮的病逝五丈原,益州集团这才扩大的自身影响力。
如此算来,蜀汉内部共分成了四个派系。在天下九州,蜀汉只拥有一州的情况下,内部还无法紧密团结一致对外,也难怪蜀汉的实力会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也难怪会是之一个被灭掉的。
孙仲谋到底是贬义还是褒义?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远远的见对面将士严明整肃,不仅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过了几天,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比较有意思,说:“春水方至,公宜速去”,又注:“足下不死,孤不得安”。这几句话说的不卑不亢,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今天的镇江面对滚滚长江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南乡子》诗句,其中有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真的是对孙权的高度评价?
显然仲谋也是纸上谈兵之人.刘备若有孙权的条件,估计早吃掉曹操,征服西川,统一东汉疆域了;曹操若一开始就有孙权的条件,就不会有袁绍的壮大,也就没有艰险的官渡战役,统一北方轻松很多.孙权没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军事部署,未能看穿历史的发展面等等.
简单说要当像孙权一样的人很舒服,无太大能力也可的.所以曹操就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实际不是褒义,而是贬义).意思就是说,由曹操,这一代打下大大的疆域或统一,由下一代开始享受.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对刘备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恭维”和“客套”的嫌疑,但从中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位心高气傲的枭雄,得到他的称赞绝非易事。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出处。
公元213年,曹操率大军攻打濡须口。孙权率军与之对峙了一个多月,并且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和淹死曹军数千人。曹操亲自领兵,隔江远远看到孙权的战船、军队严明整肃,而孙权淡定自若的居中指挥,不禁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
“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旧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排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曹操如此评价并非一时兴起。
曹操在赞叹孙权时,横向比较的对象是刘表的儿子刘琮。刘琮在刘表死后被推举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南征却举州投降,白白葬送了刘表辛苦攒下的基业。这种毫无骨气的“败家子”行径让曹操大骂其猪狗不如。
反观同样年纪轻轻便继承父兄遗志、扛起江东基业的孙权。孙策遇刺身亡后,年仅18岁的孙权挑起重担。在张昭等人的辅佐下,消灭李术等人的叛乱,安抚宗室动乱,又广纳贤士,重用人才,很快将动荡不安的江东给稳定了下来。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年纪拥有这般政治手腕实属难得,即便是曹操也不得不感慨。
孙权在稳定江东后,没有忘记自己的血海深仇。他曾先后三次出兵讨伐黄祖,为的就是替父报仇,尽到为人子的孝道。最终在公元208年成功打下了江夏,杀死了黄祖,大仇得报。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率领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果断的决定与刘备联合,共同抵抗曹操。最终,孙刘联军成功打败曹操,不仅让曹军损失惨重,气势锐减,还为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础。此时的孙权年仅26岁,能够如此心志以及果敢的决断,绝不是普通人可以比拟。
曹操评价的是孙权“前半生”。
从孙权掌权江东到曹操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先后跨越十多年。仅从十多年时间内孙权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完全当得起曹操的评价。而曹操如此评价也绝对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赞叹,换作其他人任何人都未必能做得比孙权更好。后世虽然对于孙权的整体评价并没有那么高,由其是孙权晚年的嗜杀和对继承人的犹豫不决等,都是造成东吴最终覆灭的潜在原因。但曹操不是我们后世人,看不到孙权的一生。他评价的是孙权的“前半生”,仅仅从这方面来看,他的评价是客观的。
综上,曹操对于孙权的“认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孙权“执政”十多年的表现赢得了曹操的肯定,是褒义的正面评价。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欢迎留言吐槽和批评指正,顺带求一波关注,感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什么地方出生入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什么地方出生入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